《雄关漫道》
全景史诗话剧《雄关漫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展演剧目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展演剧目
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2019年度扶持项目
剧情简介
以当代人的视角,将“湘江—遵义”这一段长征中极为独特与严峻的历史浓缩为舞台上的两个半小时,演述了红军先驱们在遭遇湘江惨败、强敌围追堵截的境况下,面临了“路在何方”的迷惘、困惑、焦灼、痛苦,而后在血海尸山中爬起,坚定住信仰、真理和人民的力量一往无前,走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转折。
创作团队
专家评论
蔺永钧(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协会主席)
“说这个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加一句话,这个戏还有‘戏剧价值’。这个戏剧价值在于把表现主义和再现主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宫晓东能够在戏剧价值上有所思考,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李宝群能够在叙述体的表现再现以外,在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上设置一个党内对立面构成这个戏,这是一个大智慧。除了‘有突破,有创新,有温度,有深度’,我再说一个‘有高度’。这个戏对几乎天天都看戏的我来说,应该是全国独一份,是正在高原里面向高峰攀登的一部好戏。对于红色历史题材,特别是对长征历史题材,具有一个样板的意义。全国话语院团现在有99个,谁来演这个戏?浙话演了就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朱衡(原甘肃话剧院院长、话剧表演艺术家)
“从第一次看《谁主沉浮》认识浙话,从此和浙话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作为一个外省的省级院团长和一个演员,我认为这个戏现在已经站在平台最高峰了。看的时候很激动,因为浙话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五十五个人在舞台上,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省级院团三四十个人不得了了。过去都是小桥流水、吴侬软语,《雄关漫道》这样一个激烈的戏开创了浙江戏剧历史先河,中间又有粗细、强弱的对比,作为叙述体话剧,这个戏很完整。背景音乐也好,悲壮、思乡、怀念的情愫在戏中配合得天衣无缝。”
赵新宝(原河南话剧院院长、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
“从《谁主沉浮》《凤凰》《此心光明》一直到《雄关漫道》,说实在话真是感谢浙话,感谢王文龙把这个队伍带得这么好。南方的戏都温柔一点,细一点,《雄关漫道》这种磅礴的气势,呐喊声、音乐各方面虽然需要控制,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希望把这个戏的真实性打磨一下,保持下去,作为我们一个保留节目,因为这个意义永远不褪色。另外确实接地气,李宝群老师真是下功夫了,包括周恩来那个‘我要检讨’,好心不一定办好事,这点显示得非常好。道具的应用也很不错,三块台阶把整个戏搞灵活了,红军该分开的时候分开,该集中的时候集中,特别是集中在一块,声势不像五六十号人,是几万人的红军,气势真是不错。像这样的大戏排出来真不容易,能保留一下时不时演出一下真好,对锻炼队伍也好,对这个精神头绝对是个支撑力。”
饶文富(福建艺术研究院院长、书记)
“这是一场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听觉冲击力的舞台剧。我在看的同时就想到了我在福建做的《古田会议》,做这种历史题材的戏真的不容易,所以这点上非常佩服浙话。非常优秀的一部戏,基本上达到了‘三精’程度——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我看得非常激动。浙话这批青年演员的成长我都是看在眼里的,早期确实有点青涩。但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艺术创作,演员们成长得飞快,在当下全国地方院团里面,我感觉没有哪个院团在这个年龄段能够超过浙话,这是浙话的一个最大优势。舞美是一个开放式的舞美,但是跟这个戏结合的很恰当,包括起陈转合很恰当;背景音乐用得很巧妙,能够起衬托作用。”
周冠均(浙江省文化厅原艺术处处长)
“这个戏在剧场演出那种震撼力,那种铿锵有力,那种激情澎湃、豪情万仗,在浙江舞台上很少见,真的让我们眼前一亮。除了场面气势以外,实际上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戏的思辨性。就当前而言,这个戏的思辨性对我们的启示更加揪人,更加让人感动。这个戏的教育意义不是让人轻易地感动一下,对红军走过这条路的深入思考,对国家今后的发展,今后的路怎么走,都是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蒋中崎(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像这样的戏浙江是不多的,达到这样的水准,所以更高珍惜、爱护好这个戏,把这个戏真正地推到全国。第二次看这个戏,我首先感觉到这个戏明显有一个提升,这个提升是让人震撼的提升,让人热血澎湃的提升。这个戏节奏和棱角更加的鲜明,特别是演员表演的棱角以及导演处理话剧的这种气势都展现出来。另外,更加佩服我们的宝群老师对史料的把握,从大量信息的取舍以及这个戏的高品位的定位。希望可正面来体现遵义会议,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电影有体现,好像很多的舞台剧、很多类似的,都没有涉及到。我觉得这个戏可以有更高层次的冲刺。我们围绕着制作精良的角度,加大刻画的鲜明性、深刻性、生动性,不存在时间来不及,也不存在赶时间的问题,现在有的是时间认认真真做好。”
沈勇(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教授)
“这是一部恢宏醇厚豪迈悲壮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剧,也是有艺术表达的故事,三个方面做到了非常好的结合,一个是群像与个体相结合的表达,第二个是历史与反思相结合的表达,第三是叙述与抒情三个方面的表达。在这样一个恢宏的历史场面,一批质地非常浑厚的群像当中有特别动人、揪心的情感表达是很难得的,这种情感的表达恰恰是这个戏不同于其他叙述体的话剧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在写人,写人的情感,但是有很多很温情的地方。非常惊叹于整个浙江话剧团的表演实力,这个戏基本上或者全部是浙江话剧团把这个担子挑起来。整体演员的表演让我刮目相看。这是一部好戏,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好戏,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部好戏之一。”
黄先钢(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
“这个戏我是很喜欢的,我第一次看完了以后,我自己回去发朋友圈,大概意思就是台上激情飞扬,台下血脉喷张,看得我们很激动。特别难能可贵的就是我们浙江的戏剧,这个形式是很好的,我们一般都是小桥流水的多,都是唱大江东去的,这是非常不同的风格,这是浙江非常难得的一部戏。我也是做编剧的,我觉得一个戏台上演四个会是属于比较难写的一个题材。这种全景式叙述体的方式,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编排在里面,题材宏大,结构很好。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史诗的,我们通常讲史诗、讲宏大,其实不仅仅是宏大,更重要是悲壮的英雄气概。
包晓峰(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处长)
“很震撼,第一次看这么大型的这种史诗性革命题材的话剧。这部话剧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转折,到最后遵义会议开了就是水到渠成了。总的来说,在史料把握上比较准确,脉络清楚。整个过程跟历史史实是符合的,重点突出。整个过程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气呵成,把握得很好。整个情节的安排也很好,有细节的东西,你要有感染力,有震撼人心的东西必须有情节,这个把握也很好。”